一概述 1电疗学的起源 用电治病是在人类掌握电能之前.古希腊渔夫们在捕鱼过程中,有时被脊背上长有放电器的鱼击伤。后来发现原来患有关节痛的人,被这么一击,关节痛获得好转或痊愈。于是古希腊渔夫们就常用这种电鱼放电治疗关节痛。当人们掌握电能之后,经过许许多多的实验研究,把静电、无线电磁波、各种脉冲电流用来治疗疾病,便形成了当今门类可观的临床电疗学。有些电疗法并不是医师发明的,而是工程技术人员首先发现的.如静电疗法就是工程师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静电场对人体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精神萎靡、嗜睡、乏力等,后来人们就将它用于医疗,治疗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和失眠症,临床取得了疗效。 2电疗法的分类 2.1低频电疗法频率0-Hz,包括静电疗法、直流电疗法、离子导入疗法、感应电疗法、间动电疗法、电兴奋疗法、痉挛肌电刺激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超刺激电疗法、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直角脉冲脊髓通电疗法、电水浴。 2.2中频电疗法频率Hz-kHz。包括等幅正弦中频电疗法(音频电疗法、超音频电疗法)、调制中频电疗法、脉冲中频电疗法、干扰电疗法(静态干扰电疗法、动态干扰电疗法、立体干扰电疗法)、音乐电疗法、波动电疗法。 2.3高频电疗法频率kHz以上。包括达松伐电疗法、中波透热疗法、短波透热疗法、超短波疗法、微波疗法(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 3电疗法的特点 3.1收效快如某些低、中频电疗法治疗急性扭挫伤、超短波治疗肺炎等,常能立刻收效,患者顿时感到舒适。 3.2无痛苦电疗因无损伤无痛苦的特点,能很快适应这种疗法。这是因为电疗奏效迅速,顿时病痛减轻,而有一种舒适轻快的感觉。尽管某些低、中频电疗法有些刺激反应,但因“以痛抗痛”,患者仍乐于接受这种疗法。 3.3副作用少电疗很少引起身体不适或过敏反应。反复电刺激表现皮肤粗、刺痒等,都属于正常反应,对患者并无危害。 3.4疗效持久一般地说通过口服、注射途径进入体内的给药方法,经过几小时药物就从体内排除殆尽。而电疗则不同,有人做实验,把锂进行皮下注入,1h后在尿中即检出锂成分,到24h后尿内已无锂踪迹。当用电流将锂送入体内时,24h才从尿中检出锂成分,经4d左右,才能从体内全部排除干净。电疗效果持久的另一方面,就是经过反复多次地治疗,可以产生一种多次叠加和积累作用。几次治疗加起来,比一次治疗效果好。当然电疗次数不是无限的,而是有一定的疗程,疗程结束后,一般还有一定的后作用。 4电疗的治疗作用 4.1消炎作用大量临床经验证明,多种电疗法具有抗炎作用,如中频电治疗肠炎、超短波治疗肺炎等。 4.2镇痛作用疼痛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既是一种物质现象,又是一种精神现象。引起疼痛的原因很多,损伤、炎症、缺血、痉挛、肌力不平衡、反射性乃至精神因素,均可引起疼痛。神经痛、神经炎应用直流电导入麻醉药以阻断痛觉冲动传入,或引用低、中频电疗法以关闭疼痛闸门,激发镇痛物质释放。应用电疗镇痛,与电疗的选择、采用的方法、剂量、治疗部位等有密切关系,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认真研究,有的放矢,方能取得理想效果。 4.3镇静与催眠具有镇静、催眠的电疗法有电睡眠疗法、镇静性电离子导入疗法、超短波疗法、静电疗法等,它们均能增强大脑皮质扩散性抑制,接触全身紧张状态,因而产生明显的镇静和催眠效果。 4.4兴奋神经-肌肉应用各种技术参数的低、中频电流能引起运动神经及肌肉兴奋,用于治疗周围性神经麻痹及肌肉萎缩,或用于增强肌力训练。细胞膜受电刺激后,产生离子通透性和膜电位变化,形成动作电位发生兴奋,引起肌肉收缩反应。 4.5缓解痉挛短波、超短波、痉挛肌刺激等电疗法具有缓解痉挛的作用,主要是可降低肌梭中r传出神经纤维兴奋性,使牵张反射减弱和肌张力下降。 4.6加速骨痂形成实验证明,弱直流电阴极、TENS、干扰电疗法、脉冲磁场,均能促进骨质生长,加速骨愈合。动物实验,用干扰电疗法,在骨折4w时,治疗组骨痂形成比对照组多,6w时治疗组愈合,但对照组骨折线仍清晰可见。 4.7其他如增强机体免疫机制、脱敏作用、软化瘢痕和消散粘连、加速伤口愈合等。 二直流电疗法 在导体中,电荷流动方向不随时间而改变的电流为直流电,用这种方法作用于人体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就叫直流电疗法。这是应用最早的电疗之一。是18世纪80年代意大利学者贾伐尼利用电流引起蛙肌收缩而发现的一个古老的电疗法。长久以来,单独应用直流电治疗疾病已日渐减少。但近年来,由于发现直流点对静脉血栓、肿瘤、骨折愈合、陈旧性缺血性溃疡等疾病有明确的疗效,这种疗法又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在儿童康复中的临床应用报道甚少,因此在此不作为重点予以介绍。 三低频电疗法 脉冲电流是一种按一定规律从零或某一电位水平上瞬间出现或消失的电流。应用每秒频率在Hz以下的脉冲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低频电疗法。 1基本知识 1.1频率与周期一个脉冲波的起点到下一个脉冲波的起点所需的时间称为周期,用T表示。周期的倒数为脉冲的重复频率,即每秒钟出现的次数,以f表示,其单位为Hz,公式为T=1/f。在低频电疗中,将频率范围定为Hz以下的原因是根据电流的生理学特征来决定的。低频脉冲电流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它能兴奋神经肌肉组织,而一般情况下哺乳动物运动神经的绝对不应期多在1ms左右。为引起运动反应只能每隔1ms给予一次刺激,故频率不能大于Hz,在电疗上就将Hz定为低频电的频率高限。 1.2波型、波宽、波幅、通断比 常用的低频电流波型有感应电波、三角波、方波、正弦波、梯形波、双向脉冲波等。每个脉冲出现的时间即波宽,以t表示,它包括上升时间(t升)和下降时间(t降)。由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量,称为脉冲的波幅度,以Im(电流)或Vm(电压)表示。每个脉冲的周期与波宽之比值即为通断比,以Q表示,Q=T/t。 1.3调制 用一种频率较低的脉冲,使另一种频率较高的脉冲随之产生幅度或频率的变化,称为调制。被调制的频率较高的脉冲称为被调波,而频率较低的控制波则称为调制波。被调波的幅度随调制波幅度变化称为调幅。而被调波的频率随调制波的波幅变化时称为调频。常用调制型的低频电流在无线电上称为调制。通过调制可使低频电流兼有低、中频电流的优点。 2低频电疗法的主要生理作用2.1兴奋神经肌肉组织神经和肌肉都由许多细胞和浸浴这些细胞的细胞间液所组成。这些细胞都有细胞膜,静息时这些膜内和膜外之间具有电位差,膜内为负,膜外为正。这种膜内外存在一定电位差形成的电现象称为膜电位。在电生理学上,把膜外地正电膜内带负电这种可以分出正负极性的状态称为极化。当膜受到电刺激而致极化状态破坏时,即可发生除极化和反极化而引起兴奋,低频脉冲电流就是破坏膜极化的一种因子。 2.2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低频脉冲电流对血管舒缩神经有直接刺激作用,通过轴突反射,皮肤受到刺激发生“三联”反应。肌肉活动的化学产物以及通过对交感神经节的刺激调整支配血管运动神经的兴奋等途径引起血管扩张;同时电流对运动神经的刺激引起肌肉收缩,肌肉节律性地收缩和舒张形成“泵”的作用,从而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2.3镇痛作用低频脉冲电流作用于人体都有不同程度的镇痛作用,其机制主要有神经机制(闸门控制学说)和体液机制(内源性吗啡样物质)。 2.4其他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镇静作用(这与低频脉冲电重复单调的刺激引起大脑皮层的泛化性抑制以及电流抑制网状结构中的觉醒中枢有关) 3常用低频电疗设备 3.1经络导平治疗仪 3.1.1理论基础任何生物体内都有“生物电”现象,“生物电”的产生必定是电子活动的结果。电子运动即产生电流,就存在正负两种电荷。正负极性的变化,与中医阴阳虚实的变化直接相关。经络是生物电子运动相对较频繁的通道,经气的运行就是生物电子直接或间接的传输。当生物电子在经络中运动相对不平衡有量变发展到质变时,就是中医所谓阴阳平衡失调而呈现为疾病。调理生物电子的运动致阴阳恢复平衡为中医治病的理论基础,由不平衡向平衡转化,即为治疗有效。针灸治疗具有双重功能,促使生物电子立即暂时性恢复其整体的相对性运动平衡,促使生物电子持久地保持相对性运动平衡,其疗效取决于刺激量是否适当并易调控。将刺激量大小能随意调控、患者乐于接受、并可根据每个刺激点导电量不平衡的实际情况调节成各经穴的补偿性平衡电流,即易于促成机体整体生物电子运动恢复平衡,经络导平仪即据此而设。 3.1.2治病方式导平仪是以高压电能按针刺的经络穴位,根据每个患者各经穴导电量的不同实际情况,采取对各经穴分别调整的补偿性平衡电流进行激导。它将输入人体的电能,调配成对各经穴相应平衡的超高电压、超低频率、单向、矩形脉冲电流,自病灶区至相应经络配穴点,按指定途径、指定方向循行,在人体内形成强电流回路,促使机体内病理经络的导电量由不平衡向平衡转化,从而使疾病好转乃至痊愈。 3.1.3适应症目前主要用于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瘫、智力低下、脑病后遗症及视神经萎缩、神经性耳聋等疾病的康复。 3.2多功能肢体运动康复治疗仪 3.2.1工作原理 以促通技术为核心,使肌肉群受到低频脉冲电刺激后按一定顺序模拟正常运动.除直接锻炼肌力以外,通过模拟运动的被动拮抗作用,协调和支配肢体的功能状态,使其恢复动态平衡;同时多次重复的运动可以向大脑反馈促通信息,使其尽快地最大限度的实现功能重建,打破痉挛模式,恢复自主的运动控制。 3.2.2操作关键 1)选准电极放置位置 上肢:第一组正极置患侧肱三头肌上端,负极置肱三头肌下端;第二组正极置患侧肱二头肌上端,负极置肱二头肌下端;第三组正极置橈侧腕长伸肌肌腹,负极置腕管背面。模拟动作顺序为上臂外伸—上臂内收—腕指关节背伸外展。下肢:第一组正极置股直肌上端,负极置股直肌下端;第二组正极置患胫前肌上端,负极置胫前肌下端,模拟出踝关节活动—趾关节背伸—大腿带动小腿微抬的动作。 2)掌握治疗调整原则每个患儿的病情、阈值和对电刺激的反应有差异,调整时应根据个体差异而定,原则是输出能量由小到大、脉冲频率由低到高、输出间隙由慢到快,以患儿能够耐受为限。 3.2.3适应症小儿脑瘫、截瘫及创伤后神经损伤致肢体功能障碍。 3.3痉挛肌治疗仪3.3.1工作原理通过输出两路低频脉冲电流,一路刺激痉挛肌,一路刺激它的对抗肌,使两者交替收缩而达到松弛痉挛。 3.3.2适用范围痉挛型脑瘫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痉挛性瘫痪者。 3.4神经肌电促通仪3.4.1工作原理神经肌电促通仪是以脊髓通电方式,通过特定调制低频电流,向脊髓不断发出冲动,从而对运动中枢与麻痹肌起到促通作用,可对麻痹肌进行促通式收缩训练。 3.4.2周围神经损伤神经肌电促通仪以特有生理特点使原来兴奋性降低而不能进行兴奋活动神经肌纤维变为可进行兴奋活动。加速神经再生,改善神经功能,减轻肌肉萎缩,临床研究表明对周围神经损伤(主要是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治疗效果良好。 3.5肌兴奋治疗仪 3.5.1工作原理它所产生的特定脉冲电流短促变化,引起离子浓度比的急剧变化,这种变化能直接兴奋神经肌肉组织,并促使神经介质如乙酰胆碱释放,从而有效加强神经的传导功能,加强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功能的控制能力。它能准确定位于上肢或下肢各肌肉的运动点,直接兴奋神经肌肉组织,使所治疗的肌肉产生完整的运动,对抗拮抗肌的痉挛,增强肌力改善步态。它还可有效引起肌肉收缩,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改善肌肉营养状况。 3.5.2适用范围各型脑瘫(运动功能障碍与肌力低是共同的特点),周围神经损伤,改善站立和行走功能,术后肌力恢复与提高。 3.6声频共振耳聋治疗系统3.6.1工作原理耳聋是听觉系统的传音和(或)感音功能障碍导致的听力减退。声频共振耳聋治疗系统采用全电脑控制的超声波及中、低频生物电磁波所形成的立体叠加共振治疗作用机理,是集声、频、热、电、磁、微细按摩等自然物理因子同步叠加透入病灶,形成声频共振、理化叠加的立体效应。由于多种因子的协同交互作用,物理因子更有效地发挥各自的作用,加快血液循环,消除炎症,改善听力。 3.6.2适应范围老年性耳聋、突发性耳聋、中毒性耳聋、儿童后天性感觉神经性耳聋、粘连性中耳炎等。 3.7脑循环功能治疗仪3.7.1治疗机理采用安全有效的仿真生物电流,无创伤引入小脑和小脑顶核区,激活颅内固有神经传导通路.通过如下机制产生治疗效果:增加大脑局部血流量,改善脑循环;启动“条件性中枢神经源性神经保护作用”,保护神经细胞;降低神经细胞兴奋毒性损害;稳定脑神经细胞膜电位,抑制去极化波;抑制脑部炎性反应,吸收水肿,缓解颅高压;抑制神经凋亡,缩小脑梗死体积;促进神经组织的结构修复和重建。 3.7.2适应范围小儿脑瘫、认知功能障碍、偏头痛、老年性痴呆、脑中风、脑梗塞、脑出血恢复期、脑外伤恢复期等。 四中频电疗法 在医学上把应用电流脉冲频率1-kHz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中频率电疗法。脉冲频率在Hz以下的范围内,每1个脉冲均能使运动神经和肌肉发生1次兴奋,此称周期同步原则。当脉冲频率大于Hz时,运动神经和肌肉的兴奋即不符合周期同步原则,脉冲周期短于运动神经和肌肉组织的绝对不应期,它就不能引起足够的兴奋,因此在医学上把中频电流频率规定为1-kHz的范围. 4.1调制中频电疗法 采用10-Hz的低频调制波,-Hz的中频载波。波形组合分为四个基本类型:连续调制波(连调)、断续调制波(断调)、间歇调制波(间调)、变频调制波(变调)。电脑中频电疗仪器不但简化了技术操作,而且使脉冲电流组合变化更加多样,患者不易产生适应性反应,这种仪器在国内应用广泛,已经相当普及。 4.1.1调制中频电疗方法和原理 (1)它含有中频电成分,因此它具有中频电的特点:皮肤阻抗低;可采用较强、较大电流;无电解作用,对皮肤无刺激,能充分发挥中频正弦电流所特有的生理和治疗作用。 (2)它又含有低频电成分,因此它同时具有低频电的特点,可发挥低频电特有的生理和治疗作用。 (3)调制中频电流波形、幅度和频率诸参数不断变换,人体不易产生适应性。 (4)调节中频电流幅度,调节低频电成分多少和振幅大小,可改变刺激强度,适应不同的治疗需要。 4.1.2调制中频电疗法治疗作用 (1)镇痛作用 (2)促进血液循环 (3)锻炼骨骼肌 (4)提高平滑肌张力 (5)调节植物神经功能 (6)消散慢性炎症 (7)其他 4.1.3适应症及禁忌症 适应于治疗神经痛、神经炎、肌肉萎缩、弛缓性便秘、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张力性尿失禁、软组织扭挫伤、骨关节退行性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化脓性感染、出血性疾病、恶性肿瘤、带有心脏起搏器者应视为禁忌症。 五高频电疗法 利用频率kHz以上的高频正弦交流电流治疗疾病的电疗法,为高频电疗法。目前用于临床治疗的高频电流有共鸣火花、短波、超短波、微波、毫米波等。高频电疗所具有的热效应、热外效应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科疾病的治疗中,成为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5.1高频点的生物物理学特性(1)无电解作用高频电属于正弦交流电,故无电解作用. (2)对神经肌肉无兴奋作用引起神经肌肉兴奋的脉冲电流持续时间必须大于0.01ms,而高频电的脉冲持续时间小于0.01ms,所以不能引起神经肌肉的兴奋。 (3)电极不必与皮肤接触容抗与频率成反比,高频电的频率高达kHz以上,故间隔空气的电极与皮肤间的容抗小,电流容易通过,所以高频电疗法时电极(即辐射器)可以不与皮肤接触。 5.2高频电的生物物理效应5.2.1热效应高频电作用于人体组织时,可以产生明显的热效应 (1)产热机制高频电作用下,组织内产生传导电流的欧姆耗损产生热;组织内产生位移电流的介质损耗产生热。 (2)热效应特点为内源热,即为组织吸收电能后转变的内生热,而非体外热辐射的加热。热作用较深,可达体内深部组织,其深度依高频电的频率而别。热作用较均匀,包括皮肤、组织深部及体内脏器。 热效应的生理和治疗作用 1)止痛高频电的热效应可以使多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减轻或消失。 2)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热效应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明显增强。 5.2.2非热效应即为高频电场作用于人体时,无温热感觉的前提下,引发的生物物理效应。非热效应时,体内同样存在离子的移动、胶体粒子的转动、膜位的改变、膜通透性的变化等理化过程,只是能量的转换尚未产生明显的热效应。非热效应可以影响机体的生物学过程如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纤维结缔组织和神经纤维的再生、阻抑急性炎症等。 5.3超短波疗法 即应用波长10-1m的高频正弦交流电所产生的高频电场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的电疗法。因超短波电疗应用电容电极产生超高频电场,故又称超高频或超短波电场疗法。目前超短波电疗仪的常用波长为7.37m(频率40.08mHz)或波长6m(频率50mHz)。 5.3.1超短波的治疗作用和原理(1)热效应超短波以电容场法作用于人体,体内并存传导电流的欧姆损耗和位移电流的介质损耗,但在超高频电容场中,人体的电介质特性更突出,故以位移电流、介质损耗产热为主。 2)非热效应超短波的非热效应较短波明显。 (3)治疗作用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对网状内皮系统及免疫功能的作用;对炎症的作用 5.3.2治疗技术 (1)电极板为金属电极外包以橡胶的板状电极,依面积大小分为大、中、小号,小功率治疗仪为圆形板,大功率为长方形或圆形。 (2)电极种类小而浅的部位如体表、眼、耳等可选用圆形板,较平坦的部位如胸、背、腰部可选用长方形板. (3)电极大小电极应比病灶面积大,以电极的直径与病灶截面最大径线之比为1.2:1为宜,使电力线作用深且均匀。 (4)电极间隙间隙大小决定电场作用的深度和均匀性.间隙的大小依治疗仪的输出功率和病变部位的深浅而定.通常微热量治疗时,小功率仪浅作用的间隙为0.5-25px,深作用的间隙为2-75px;大功率仪浅作用间隙为3-px,深作用间隙为5-px。 (5)电极放置法1)对置法作用部位较深,两电极间距离应大于一个电极的横径,电极应与体表平行,而且两电极近端间距应大于两电极的皮肤间隙之和,两电极与皮肤的间隙应相同。2)并置法作用部位较浅,电极与体表平行,两电极近端距离不能太近,应大于电极间隙之和。 (6)治疗剂量、时间、疗程急性病变宜无热量,短时间;慢性期宜微热量,15-20min。通常每日或隔日一次,急性病变可每日1-2次,10次左右/疗程。 5.3.3注意事项 (1)疗室需木地板,治疗床、椅为木制品,暖气及水管等加隔离罩,治疗仪必须接地线。 (2)除去患者身上一切金属物,禁止在身体有金属异物的局部治疗。 (3)治疗部位应干燥,禁穿潮湿衣服及金属织物治疗,治疗前擦去汗液。 (4)使患者保持适宜的治疗体位,维持治疗局部的平整,对不平的局部适当加大治疗间隙,对膝踝处治疗应置衬垫于膝踝间,以免电力线集中于突起处。 (5)两电极线不能接触交叉或打卷,以防短路。 (6)治疗中患者不能触摸仪器及他物,治疗中要观察患儿的治疗反应。 5.3.4适应症 主要用于急性、慢性炎症及疼痛。如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肌炎、周围神经损伤、坐骨神经痛,肩周炎、关节炎、扭挫伤等。 回复获得(妈妈/爸爸想说)有奖征文详情。回复经济困难家庭求助通道。回复了解和购买家庭康复器械。 回复视频:视听障碍-脑瘫与发育迟缓康复训练(1) 回复视频:头部控制差-头后仰-脑瘫与发育迟缓康复训练(2) 回复视频:头部控制差-竖头差-脑瘫与发育迟缓康复训练(3) 回复视频:上肢肌张力高-脑瘫与发育迟缓康复训练(4) 回复视频:翻身训练-脑瘫与发育迟缓康复训练(5) 回复视频:坐位训练-脑瘫与发育迟缓康复训练(6) 回复视频:爬行训练-脑瘫与发育迟缓康复训练(7) 回复视频:尖足和剪刀步-脑瘫与发育迟缓康复训练(8) 回复视频:站立和行走训练-脑瘫与发育迟缓康复训练(9) 回复: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家长必读,请收藏) *随手转发,也许你就能帮到下一个家庭* 搜索uXunLian 本账号对脑瘫和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家长进行全面专业指导,使患儿能得到系统、正规、有效的康复训练,降低残疾率及残疾程度。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