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系指小儿在发育完成之前,也就是在胎儿期或婴儿早期多种原因而使尚未成熟的大脑受到损伤所留下的后遗症。根据运动障碍的表现分为痉挛型,运动功能障碍型,。共济失调型、混合型等四种类型。其中以痉挛又为常见的一型,占70%。其损害部位主要在大脑皮层和锥体束。特点是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踝阵挛和巴氏征阳性。早期表现为握持反射增强。紧张性颈反射至生后六个月仍存在。受累的肌肉肌张力增高,尤以内收肌为明显。下肢症状较重于上肢。当患儿被垂直抱起时两下肢伸直,内收并内旋,两腿交叉呈剪刀样;若将患儿放在地面上,可见足跟悬空,而足尖着地。两上肢肘关节屈曲放于胸前,或上肢向内后旋转伸展,腕关节屈曲下垂,拇指内收,其余四指紧握拇指,不能做对指运动。根据累及范围大小可分为偏瘫、四肢瘫、截瘫、单瘫等。 一、痉挛型分度及特点: 1.轻度痉挛:患儿在静止状态下的肌张力基本正常或有轻度增高。做较大难度动作时肌张力相对增高,并可出现关联运动。做精细动作时会显笨拙,协调性较差。此类患儿很少出现肌腱挛缩和骨关节畸形。病理发射不易引出。 2.中度痉挛:患儿在静止状态下,出现中度或轻度痉挛。对于紧张性迷路反射阳性的患儿,在仰卧位时出现全身仲肌过度活动,肌张力会比侧卧位时要高。患儿企图运动时,肌张力会急剧增高,肌张力的可变性比较明显,动作迟缓、笨拙、病理性原始反射可能存在,关联反应或者关联运动显得很明显。此类患儿若痉挛状况不能改善,挛缩和畸形会逐渐产生,并趋于严重。 3.重度痉挛:当患儿体位改变时,肌张力没有太大改变。全身肌肉处于高度共同收缩状态,躯干和四肢都处于痉挛状态。然而,如果屈肌痉挛的程度超过伸肌痉挛时,以屈曲为主;反之,则以仲展为主。因此,强直状态也属于此类。由于严重痉挛,使肌肉共同收缩、失控,不易改变,阻碍了各种正确姿势调节和正常运动的产生。患儿企图有目的地移动肢体时就必须作出很大努力,会导致痉挛状态的进一步加剧,运动就会显得更加困难。运动只发生在非常狭小的范围之内,随意运动几乎显示不出。此类患儿常运用原始反射,做出异常的运动模式。重度痉挛不仅累及上下肢,也会累及躯干。背部肌肉痉挛会导致躯干运动缺乏,由于两侧肌群痉挛程度不同,可引起脊柱侧弯。腰大肌的痉孪可使下肢屈曲,和腰椎前突。由于完全由痉挛的肌肉来控制运动,所以运动显得刻板,缺乏变化、;无效。遇有刺激时会出现关联反应或关联运动,从而进一步引起肌张力增高,加剧痉挛。由于一些原始反射的持续存在,会阻碍正常运动发育和平衡能力的发展。如果痉挛状态不能改善,挛缩和最终的畸形会进一步发展和加剧。 二、脑瘫cns三联疗法中按摩治疗脑瘫方法: 1.痉挛型上肢主要临床表现:上肢屈曲,手腕下垂,拇指内收或呈握拳状。 按摩手法及顺序如下: (1)点按并弹拨腋下,主要是刺激臂丛神经,提捏冈上肌,斜方肌等。 (2)放松三角肌。采用拿捏或掌揉之法,若肌张力较高者可用拇指指腹弹拨肱二头肌起始部内侧,然后提捏肱二头肌。运用拇指及其余四指指腹提捏肱二头肌。屈伸牵拉肘关节。 (3)前臂旋前者可采用点揉或提捏旋前圆肌的方法来缓解其症状。 (4)若腕下垂者,则先捻揉腕屈肌,然后边牵引腕关节边做背屈、掌屈及旋转动作。 (5)拇指内收者,按揉桡侧肌群,放松大鱼际肌,搓揉拇指两侧及掌背两侧屈伸肌,旋转及牵引掌指关节及拇指间关节,然后照此依次活动各手指屈伸肌及两侧。 (6)最后活动肩关节,以肩关节为轴心做旋转抖动等放松动作。 2.痉挛型下肢主要临床表现:内收肌、屈肌紧张及伸肌相对无力等。 手法重点: a.四组肌肉:(臀部肌群、内收肌群、屈曲肌群、伸肌群)。b.三大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1)以手法放松内收肌、伸肌、臀部肌肉、活动髋关节。手法治疗目的:降低肌张力、缓解交叉腿、剪刀步,使髋关节活动度尽量达到功能位。 按摩手法顺序如下: a.患儿仰卧,医者用大鱼际或掌根切割并滚揉其内收肌腱起始部,肌张力较高者也可用弹拨的方法使其得以缓解。然后一手切割内收肌起点,另一手握持踝关节上提小腿致使髋关节外旋,边放松肌肉边活动髋关节。 b.医者用滚揉或掌根揉等方法,疏松伸肌,若有索条或伸肌张力高时可用拇指指腹弹拨伸肌内侧以降低肌张力。 c.医者双手握紧患肢踝关节上方,利用身体后仰之力缓慢对患儿髋关节做持续牵引,并做内外旋动作,用一手前臂向上提起患儿膝关节,使伸肌抬起,将髋关节尽量前屈,使大腿靠近胸腹部,反复屈伸后,对髋关节做顺逆时针方向环转。 d.经上述手法后,髋关节活动度仍不佳者,可放松髂腰肌、臀大肌、中肌后,再充分活动髋关节。 e.检查内收肌角,伸肌肌张力,大腿与胸腹部间的角度。 (2)放松大腿后侧屈肌群(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腘绳肌),活动以娄节。 手法治疗目的:尽可能使关节达到功能位。 按摩手法及顺序如下: a.医者用掌、前臂或鱼际滚揉拇指、肘尖弹拨肌腱等方法,放松大腿后侧群屈肌,根据病情可选用适当手法,对于屈肌痉挛严重者可采用弹拨或采用压膝法、伸膝法以逐渐缓解其屈肌痉挛。 b.患儿俯卧位,医者一手置大腿后侧做固定,另一手握持踝关节上端,反复屈伸活动,再将小腿做顺逆时针方向环转10余次以充分活动膝关节。 (3)放松小腿三头肌(腓肠肌、比曰鱼肌),活动踝关节。 手法治疗目的:解除尖足。 手法治疗顺序如下: a.医者一手按压委中穴1-2分钟,然后根据痉挛程度不同(单纯肌肉痉挛,细索条、粗索条、挛缩块)。采用相应的手法:拇指点揉,八字揉,掌根揉等,放松小腿后侧屈肌群。 b.踝关节腔隙狭窄较为明显的患儿,医者可先用拇指端弹拨其跟腱两侧,再一手握其足跟部,另一手握持足背部用缓力持续牵引半分钟,边牵引边环转踝关节,待充分活动后,对踝关节反复做跖屈、背屈、顺逆时针方向环转动作,以进一步活动踝关节。 c.检查腘窝角,足背屈角。 三、讨论: 脑瘫归属于中医所论的“五迟五软’’、“手足拘挛”、“痿症”等范畴。通过按摩使患儿的经络疏通,气血调和,使郁闭之气血通畅,促进疾病康复。从现代医学角度讲,按摩可缓解肌肉粘连,使挛缩的肌肉得以松解,以恢复其运动功能。但是由于小儿生理特点的原因,脏腑娇嫩,形体未充,肌肤柔弱,故按摩时既不可用力过猛,又不能过轻。要刚柔相济、囚势利导,循序渐进、轻柔深透,适达病所。 1.按摩时直接放松肌肉张力或解除痉挛的原理。 (1)加强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组织的温度升高。 (2)在适当刺激下提高局部组织的痛阈值。 (3)将紧张或痉挛的肌肉充分拉长,从而解除其紧张、痉挛,以解除疼痛。例如:腓肠肌痉挛,按摩时先用点、按、揉、摩等手法后,再背屈踝关节,充分拉长腓肠肌;若痉挛 仍不能解除,可先充分蟅屈踝关节,然后用推、按、扳、揉腓肠肌的手法自上而下进行。这些手法不仅加强了损伤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了损伤组织的修复,而且在加强血液循环的基础上,促进血肿的吸收,起到了松解软组织粘连的作用。 2.按摩综合性手法的应用。 综合手法是在各类手法精熟的基础上,融为一体,自然 地结合变化而成。它是各类手法灵活结合在临床上的集中体现。具有法中生法。法外有法,不拘于一定的手法模式。若要达到随心所欲,得心应手的上乘手法境界,就必须练好单 项手法的基本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细心体验,持之以恒,方能成功。 (1)点穴法:选择穴位或刺激点,给予适当的刺激量,以达到疏通经络,恢复肢体活动功能的能力。 (2)正骨法:用以矫正畸形,消除由于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或肌腱的挛缩所造成的关节活动障碍。 (3)弹拨法:可解除肌肉粘连或挛缩块。 (4)牵引法:可松解肌肉痉挛,使肌纤维尽可能恢复到原有长度,解除关节腔隙狭窄,使关节恢复到功能位,从而改善肢体的活动功能。 (5)屈伸旋转法:可加大四肢关节的活动幅度,以及躯干关节的旋转度。还能增强患者掌握平衡的能力,并促进各组肌肉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 3.按摩手法操作体会 手法操作时首先要明确诊断,制订出治疗计划,然后进一步分析病情,找出重点治疗部位,了解疾病的本质,区分病变部位,以便掌握治疗重点。例如:应明确是神经系统损后,运动功能受限,造成关节发育不良,导致的肌肉痉挛,挛缩;还是肌肉痉挛导致的关节活动受限,甚至脱位(肌肉影响一一关节)。另外还需强调手法操作的正规和正确性,注意手法操作中的禁忌,避免再度损伤,增加治疗难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温馨提示:脑瘫是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脑瘫CNS再建三联疗法是综合传统中医康复精髓研制的独特治疗技术,即受损脑细胞的代偿、疏通固有传导神经障碍和运动功能康复训练。脑瘫儿童康复这三环缺一不可只有遵循“脑瘫三要素”的原则,才能尽快的达到康复目的,从而不会耽误孩子的宝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