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治疗过程中的家庭姿势管

发布时间:2016-11-18

脑瘫,即脑性瘫痪,是由于胎儿或婴儿期脑的非进行性损伤所致持续性运动和姿势发育异常、活动受限的一组综合征。脑瘫常并发感觉、知觉、认知、交流、行为紊乱、癫痫、继发性肌与骨骼问题[1]。脑瘫的临床表现以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根据临床表现,脑瘫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其中痉挛型脑瘫约占脑瘫患儿的60%~70%[2]。

痉挛型脑瘫的特点为肌肉张力有不同程度的亢进,原始反射残存,姿势异常,容易形成不同形式的姿势固定,有关节挛缩变形的可能性,或者已出现了关节的挛缩和变形。患儿的运动范围与痉挛程度成反比,活动范围靠近中枢部位,缺少四肢的伸展运动[3],进而影响患儿的肢体运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姿势的控制由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共同参与,脑瘫患儿的空间姿势变化会导致其肌张力的改变[3]。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正确的姿势管理,可起到促进生长发育、调节肌张力、改变姿势、防止与矫正痉挛与变形等作用,从而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医院或康复中心的治疗时间是有限的,一天当中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而据笔者调查,脑瘫患儿在家庭中不注意个人姿势的比例在95%以上。如果任由患儿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异常姿势,会对康复治疗的起到负面影响,康复效果将事倍功半,因此脑瘫患儿的家庭姿势管理作为康复治疗的一部分就变得尤为重要。由于儿童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再加上痉挛型脑瘫患儿自身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的特点,患儿不可能独立完成家庭姿势管理,因此家长必须要参与到家庭姿势管理中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知道什么样的姿势模式及运动模式对患儿有利,如何预防挛缩、变形、脱臼等,故指导家长对患儿进行姿势管理至关重要[4]。本文将家庭姿势管理的方法介绍如下。

1卧位姿势管理

1.1侧卧位

1.1.1痉挛型脑瘫患儿睡眠不宜长期采用仰卧姿势,以防加重肌肉痉挛,痉挛型患儿一侧卧位姿势较好,这种姿势不仅令痉挛肌肉的张力得到改善,也有利于动作的对称。

1.1.2为避免双下肢过紧引起内收肌张力过高,双腿之间要夹一小软枕头。

1.1.3侧卧位应两侧交互进行。患儿平时玩耍时也可以采用侧卧位体位。

1.2仰卧位

如肌张力亢进患儿,常常出现角弓反张及身体各部位姿势不对称的现象,可将床垫的上下部分垫高,两侧亦垫起,形成一凹窝,使患儿卧于中间,要确保仰卧位时,头部在中线位,双手放到胸前。

1.3俯卧位

对于患儿仰卧位时容易出现耸肩屈肘,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长期这样会导致这种姿势硬性固定的危险。对屈曲性痉挛重的患儿,让他俯卧位睡,在其胸前部放一枕头,使其前臂向前伸出,当患儿头能向抬起或能转动时,可以去掉枕头。

2抱位姿势管理

2.1抱起的方法

将患儿抱起和放回床上的方法直接影响抑制异常姿势的反射。抱起患儿时应先将其头和身体侧转,面朝家长;将患儿放回床上时,应先将小儿转换成侧方悬空位,再将其放于床上。将患儿从椅子或儿童车抱起时,家长应将一侧前臂绕到患儿背部,使头及躯干稍向前倾,用另一只手或双手握持小儿的两腿来抱。

2.2正确的抱法

首先使患儿的两上肢放在家长的双肩上,然后将患儿两下肢分开置于家长的腰部;或者从患儿的背后抱他,家长将两臂插入患儿的两腋下,两手分别拖住患儿的两侧臀部,同样要使患儿的两下肢分开及髋关节充分屈曲;同时用上臂推住患儿两上肢,防止肩与上肢向后方用力,用胸部抵住患儿头部防止头颈后仰。

3坐位姿势管理

3.1长腿坐位

双侧髋关节屈曲、外展,膝关节伸展,双侧臀部均匀负重,腰背部伸直,避免拱背坐。患儿不能保持正常的姿势时,家长应给予支持,如家长在患儿的背后用胸部抵住患儿的背部,双手从患儿腋下穿过,用双肩顶住患儿双肩,阻止患儿的肩胛骨内收,同时用双手将患儿大腿外旋分开,再用双手分别按压患儿的双膝,使下肢伸直。

3.2盘腿坐位

髋关节屈曲外展,膝关节屈曲,腰背部伸直,双侧臀部均匀负重。

3.3椅或凳坐位

3.3.1椅或凳的坐位时首先要选择适宜的椅子或凳子。椅子的适宜尺寸是:靠背高度-腋窝到臀;扶手高-坐面到肘关节;深度-臀的后缘到腘窝,距腘窝小于两横指;坐高-膝关节到足跟;椅宽-髋宽外加两横指。

3.3.2正确的坐姿是:头略向前,背伸直,不向一侧倾斜,臀部靠近椅背,膝超出足前,双腿稍稍分开,双足平放在地板上。患儿也可骑跨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双手抓住靠背,可进行抬头、左右看和直腰挺胸等动作。家长也可与患儿面对面坐好,家长用双足踏住患儿双足面,双手扶住其肩胛带。

4膝立位姿势管理

4.1双膝立位:

是指膝立时,双膝靠拢,膝关节屈曲90°,髋关节充分伸展,躯干与其大腿在同一平面内。家长可双手扶于患儿髋部两侧,或一手托住臀部,一手抵住胸部,帮助保持正确的双膝立位姿势;也可以令患儿自己抓住椅子等物以维持躯干的稳定。

4.2单膝立位:

是指在双膝立位的基础上,一侧下肢髋关节屈曲呈90°,并用脚掌着地,另一侧下肢保持原来姿势。从双膝立位到单膝立位,是身体的重心从双膝移至单膝的过程。对于重心转移调节困难的脑瘫患儿,进行单膝立位训练时,必须给于足够的支持,家长尤其要控制住其髋部达到伸髋、屈膝的目的,使其上身保持立直。

5站立姿势管理

5.1扶站:

家长首先鼓励患儿站立,在必要时从后面给予膝部一定的支持,引导其向前、后、左、右进行慢慢地摆动;使患儿身体保持平衡,并训练在其身体前屈时足跟随之移动。

5.2靠站:

患儿靠墙站立,家长可帮助其把双手放置身体两侧,臂部、躯干靠墙,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并固定患儿的双足平放于地面。对于脊柱前凸的患儿,家长可用手轻轻地推顶其腹部,使其脊柱伸展或在腹部加用一定的重力,使患儿的重心垂直于地面,置于双足中间。对于腰腹部无力的患儿,家长用手握持患儿双肩,以达到能够靠墙站的目的之后,在固定双足,可使用左右移动其骨盆的办法来调节患儿的重心,使患儿的平衡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握住其双膝,使其处于一定角度的前屈位,使患儿的膝关节得到很好的控制。对于膝关节屈曲的患儿,家长可采用夹板和双手进行矫正,达到使其主动用力的目的后,解除夹板;对于膝关节过伸的患儿,则采用膝关节固定,在其靠墙站立时,双手握住双膝,使其前屈,使膝关节得到很好的控制。

5.3独站:

独站是行走的基础。正确的站立姿势为:头部保持在正中位,上身挺直,髋、膝伸直,双腿稍分开,脚掌放平在地面上,双足与肩同宽。家长双手控制肩部和腰部,双足置于其双足外缘并夹紧,双足踩在患儿的足面上固定,然后根据情况,家长减少双手的扶持以训练其独站的能力,并对各种姿势进行纠正或诱导,如让患儿的双手作向前伸或后伸等动作来诱导患儿的保护性反应。同时家长应计算患儿站立的时间,用“1、2、3、4...”等来刺激患儿的积极性,动作能够完成,采用不固定双足的方法进行训练。

6进食姿势管理

患儿骑跨在家长的一条腿上,后背可用背架支撑或家长用一只手扶着。如患儿的髋关节不能弯曲或弯曲不充分,家长应把一条腿垫高,让患儿侧坐,这样可以增加髋关节的弯曲度。患儿独坐时,其后背要放靠背,以保持髋弯曲、肩向前。

7大小便姿势管理

较小的患儿可放在家长膝上,家长胸部支持患儿背部并稍向前倾,腿弯曲、分开;稍大的患儿,可选择合适的马桶置于木箱中,前面放一横木以便于患儿扶持,或将板凳倒置,将便盆放于其中。

8穿脱衣姿势管理

常用俯卧位和仰卧位。俯卧位:可让患儿趴在床上或家长双腿上,患儿的双腿分开,膝关节屈曲,家长用手抓住患儿患侧(即相对严重的一侧)的肘关节附近部位,慢慢地把患儿手臂拉直(注意:家长千万不可拉患儿的手)。当患儿手臂被拉直后,家长再慢慢地把衣服袖子套在患儿手臂上,然后再穿另一侧。穿脱裤子时患儿的双腿应屈曲,脚尖转向外侧,穿完一侧,再穿另一侧。家长还可选用仰卧位来帮助患儿穿脱衣服,方法同上。家长要注意:在将患儿从一侧翻向另一侧时双腿应呈屈曲状。

参考文献

1李晓捷.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

2陈秀洁,李树春.小儿脑瘫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9(5):.

3张清华.小儿运动障碍的理学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4赵辉,史艳.痉挛型脑瘫患儿综合康复训练结合家庭姿势管理的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17(20):-.

益娴康复









































北京好治疗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什么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buaw.com/xcyy/9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s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广告合作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乘车路线:18路、112路、43路、30路、36路、45路 电子邮箱: lidekdfq@163.com
    版权所有:痉挛性脑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