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治疗是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患儿日常学习,生活,劳动,认知等活动中,选择一些作业,对患儿进行训练,恢复和学习各种精细协调动作,解决生活,学习,工作及社交中所遇到的困难取得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适应性。作业治疗师的目的使脑瘫患儿逐渐认识自己的障碍和能力所在,学会和养成对自身问题的处理能力。 方法及技术 1)姿势控制:按照儿童发育的规律,通过包括游戏在内的各种作业活动训练,保持患儿的正常姿势,是进行各种随意运动的基础。 2)上肢功能训练:通过应用各种玩具以游戏的形式促进患儿正常的上肢的运动模式和视觉协调能力,通过使用木棒,鼓棒促进患儿手的抓握能力,矫正患儿拇指内收。 3)促进日常生活动作能力:作业治疗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促进运动发育,上肢功能,感知认知功能的训练,应与日常生活动作相结合。 4)促进认知功能的发育;进行作业治疗可以促进浅感觉和深感觉的发育,改善儿童对身体形象和部位的认识。提高感知觉和认知功能。 5)促进情绪的稳定和社会适应性:身体功能障碍越重行动范围越受限,经验越不足,社会的适应性越差。应从婴幼儿起,调整其社会环境,通过游戏,集体活动来促进老瘫痪儿的社会性和情绪的稳定。 6)辅助器具,矫形器,移动工具的使用:进食,整容,更衣,如厕,入浴,家务,交流等自助具。 7)环境改造:根据ICF的观点,环境因素对身体功能,身体结构,活动和参与这三方面均有影响,明确环境障碍所在,针对环境障碍提出解决方案,在改造或重建无障碍环境来实现功能障碍者的全面康复。 8)感觉统合治疗:脑瘫患儿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障碍,感觉统合治疗对于提供感觉刺激信息,提高调节感觉信息能力,做出正确的感觉接收调节,提高感觉辨别等适应性反应,提高平衡功能和运动稳定性,改善行为组织能力,提高学习能力,改善姿势控制和运动计划,集中注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康复对象 不仅针对脑瘫患儿上肢,手功能问题,也应注意脑瘫患儿的伴随问题如行为异常,孤独症,学习障碍,注意缺陷多种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问题。从不熟悉小婴儿的康复方法与技巧,到逐渐熟悉和熟练康复。 技术应用 更多的注意上肢结构性障碍,转向功能训练。从简单问题的处理,如姿势,关节活动度,肌力和耐力,负荷体重,粗大及精细运动等,转向综合性处理,如感觉输入和反馈,控制和协调,ADL,技能,心理调整,适应状态,交流,认知,手功能等。将强制性诱导疗法,手-臂双侧强化训练,镜像视觉反馈疗法,运动想象疗法等先进康复技术引入脑瘫患儿的作业治疗中。 康复形式 从死板单一发展为与游戏相结合,具有人性化,互动性,趣味性等特点。 辅助器具 从单调,简单化,专门机构制作,转变为可以自行设计和自制,针对性强,多样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