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杰从无到有,为中国功能神经外科探路

发布时间:2024/1/24

李勇杰教授在功能神经外科华夏会议上做主旨发言。医院供图

新华社北京8月20日电(记者李斌侠克屈婷)湖北罗田人郑心意的命运,在“而立”之年被彻底改变了。他扭曲如麻花一样的身体终于不再痉挛、抖动,不受控制的唇舌也终于稳稳地吐出了一声“谢谢”。

他的主治医生、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李勇杰,中国第一台“细胞刀”手术的实施者,在过去20年里拯救了成千上万像郑心意这样的功能神经疾病患者。

2018年,李勇杰所在的首都医科大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暨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已连续十年成为全球脑起搏器植入量第一的机构,可诊疗的病种已拓展到30多种,涵盖帕金森病、癫痫、肌张力障碍、慢性疼痛等。

“在功能神经外科领域,治疗病种像我们这么全的平台,全世界都找不到!”李勇杰语气和缓,却透着自信和骄傲,“更重要的是,我们搭起来一个学科发展的平台,就算我退休了,这个学科也会继续发展下去。”

“细胞刀第一人”

1994年,刚刚来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攻读博士后的李勇杰第一次接触到当时最前沿的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这是一种通过毁损脑内“震颤细胞”、从而停止病人肌体震颤的技术,被形象地称为“细胞刀”。

早已在国内行医数年的李勇杰很清楚,中国患有像帕金森病这样的神经系统功能性疾病的患者达数千万,急需高水平的脑外科手术介入治疗。“中国有那么多病人,我要回国,把学到的技术带回去!”

李勇杰教授为患者做立体定向手术。医院供图

在罗马琳达大学医学中心工作了两年、掌握了“细胞刀”的全部技术后,李勇杰在医院设立了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这是中国第一家功能神经外科领域的临床治疗和科研机构。

1998年7月12日,中国第一台“细胞刀”手术在医院进行,李勇杰担任主刀大夫。因为团队里其他人都不知道这台“高精尖”的手术怎么做,他需要亲自把控每一道环节:打头架、做核磁扫描、计算靶点位置、钻孔、将极细的穿刺针穿入抵达靶点位置、沿针道插入一根微电极……

年,李勇杰教授与功能神经外科先驱瑞典医生LVLaitinen交流。医院供图

手术成功了,帕金森患者的手在术中就渐渐停止了颤抖。慕名而来的病人越来越多,到了那年年底,李勇杰团队每月要做几十台“细胞刀”手术,一套科学的手术标准流程随之建立,手术时间也缩短到平均2个小时。

“如果说我有什么贡献,那就是让立体定向技术在中国发展得更为精细,更有安全保障。”李勇杰说。

播下“一粒种子”

面对庞大的医疗需求和彼时一片空白的中国功能神经外科领域,李勇杰一肩挑起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两副重担。

除了“细胞刀”,过去20年来,他还将脑深部电刺激、内镜手术等前沿技术一一引入国内。2010年,李勇杰治愈郑心意“扭转痉挛型脑瘫”的那台手术,使用的就是脑深部电刺激技术,也就是在人脑的深处放入电极,通过对病变细胞加以电刺激,控制和调节它们发病的症状。

当时,这一手术在国际上也尚处在早期探索阶段。面对失败的风险,李勇杰坦承,自己固然“爱惜羽毛”,但要做一个好的脑外科医生,“短期看智力,中期看能力,长期看担当”。

年7月12日李勇杰在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完成第一例立体定向细胞刀手术。医院供图

从帕金森病到癫痫再到慢性疼痛,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每拓展一个新的病种,李勇杰都会亲自担任主刀医生,钻研技术和方法。他立下一条手术规矩:“最难、最新、最有风险的手术,我来做!”

如今,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已诊治了10多万名患者,进行了1万多例手术,医院举办了16期讲习班培训了上千名医生……李勇杰“一个人的战场”已经变成了“团体赛”。

“脑刺激技术来自大洋彼岸,植入量再大也只是跟跑,而不是领跑。”李勇杰很清醒,“技术就像一粒种子,我希望它到处开花结果,使功能神经外科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取得长足稳定的发展,这才是我回国创业的真正使命所在。”

“不安分”的科学家

回国头十年,李勇杰致力于把帕金森和癫痫的诊疗推动到国际水平,现在他又转而

转载请注明:http://www.tbuaw.com/zlff/13289.html s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广告合作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乘车路线:18路、112路、43路、30路、36路、45路 电子邮箱: lidekdfq@163.com
版权所有:痉挛性脑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