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吃什么药好得快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根据脑瘫(CP)运动障碍的症状和特征,结合临床工作经验,我们总结以下几点,治疗CP时功能训练的基本思路。 治疗的顺序 人的肌、骨骼系统、神经系统在系统发生学上呈层状发育,可将这一特征应用于训练之中。对于脑瘫的训练是以运动系、神经系为着眼点,根据Bobath方法理论,早期训练要根据患儿的发育水平,按照婴幼儿的发育顺序一步一步地进行训练治疗。否则,则难以引发出随意性,难以达到设定的目标。 例如,给尚不会翻身的患儿应用立位保持矫形器进行站立训练,可能会增加侧弯变形或髋关节脱位的危险。或者,在没有进行其他的坐位训练之前就先进行椅子坐位的训练,即进行明显高于患儿实际发育水平的训练方法,就难以诱发出患儿的自发性。 为此,应该仔细地评定患儿的运动发育水平,并设定各个阶段的训练方法。根据运动发育的水平,设定近期能够达到的治疗目标。训练时要使患儿本人知道训练目的,使其提高训练的欲望。 在深入探讨各个发育阶段的训练方法基础上,逐渐扩大训练范围。应避免因不适当、过高水平的训练而导致过度紧张,同时预防侧弯畸形和发生髋关节脱位和加重症状。但是,目前对于这种顺应发育训练的原则已经有新的认识,在临床实践中不能完全绝对地按运动发育顺序来进行训练。 例如,为了使患儿体验足底着地负荷体重的感觉以及增强下肢的肌力,不一定要在发育至能够独立站立时才进行负荷体重感觉的训练,可以在坐位、蹲位和四点支持位上进行。为了增强下肢的肌力,在患儿下肢基本上能负荷体重基础上,可以在矫正异常姿势的前提下,进行扶持立位或站立架上立位训练。 另外,如不随意运动型CP患儿一般上肢障碍重于下肢,上肢支撑能力差,很难完成爬运动,所以往往站立能力发育早于爬运动。所以,对于这类患儿不能执着于在爬运动完成后才进行站立训练,以免阻碍了站立和行走功能的发育。 所以,应根据患儿的姿势、运动发育水平和CP类型,科学地确定训练的顺序。 为此,必须了解正常婴儿的运动发育顺序。 (一)正常婴儿移动运动模式 运动模式即运动的样式,是指在运动中头部、躯干和四肢的活动样式。人类的体位有三种,即仰卧位、俯卧位及垂直位,在垂直位中还包括坐位、膝立位、单膝立位和立位,在不同体位上有着不同的移动运动模式。 婴幼儿从出生开始随着月龄增大逐渐出现各种运动模式,大部分小儿的移动运动出现的顺序为,背爬→翻身→腹爬→向坐位转换→四爬→高爬→向立位转换→步行→跑、跳。 1.仰卧位移动运动模式 仰卧位的移动运动只有一种背爬运动,背爬运动的方式是用两下肢同时伸展和同时屈曲,是相同肢体的、对称的运动模式。 在这种运动中,小儿的头部固定在中间位上,两上、下肢进行有节律地活动。其方式是当两上肢屈曲时两下肢伸展;反之,当两上肢伸展时两下肢屈曲。如此上、下肢交替地进行伸展和屈曲运动。 这一运动是在身体左右对称的情况下,躯干上部与下部或者说是躯干头侧与尾侧两者之间进行着或接近或远离的运动模式。若以动物的运动来比喻的话,蛙、兔的跳跃就是属于这种运动模式,也可以说是应用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体位进行的运动形式。背爬运动出现于6~7个月的正常小儿。 2.俯卧位移动运动模式 正常小儿俯卧位上的移动运动发育顺序基本上是从向后退行开始,其后进行腹爬,然后是四爬、高爬。 (1)向后退行:向后退行与仰卧位的背爬相似,是两侧肩同时屈曲的(相同肢体的、对称的运动模式),出现时间大致与背爬相同。 (2)腹爬运动模式:腹爬运动模式可以有以下6种。 1)尺蠖样爬行模式:是在小儿腹爬运动初期出现的一种爬运动模式,爬行时是以两侧上、下肢或同时屈曲或同时伸展地躯动身体前进的运动方式,即在爬行时首先是上肢屈曲-伸展,然后两下肢屈曲-伸展,用这样的活动方式牵拉身体,使其一屈一伸地前进。 这一运动模式借助于被称作尺蠖的昆虫的移动方式而命名,大约出现在正常小儿的6~7个月。 这一运动模式与仰卧位的向后退行运动模式相同,但是,腹爬运动中的表现与在仰卧位的向后退行中的表现并不相同,向后退行运动中是以单纯肩关节屈曲的一种运动模式为主,而腹爬运动中则表现为上、下肢屈曲、伸展两种运动模式。 2)单肘爬行模式:是用一侧肩关节屈曲-伸展运动的形式和同侧下肢的运动进行的前进运动,即所谓的单肘爬前进运动模式。 这种爬行方式是同侧性肢体的、左右非对称的运动模式,即同侧上、下肢边进行交替地伸展、屈曲运动边移动的左右两侧非对称的运动模式,具体地说是在移动运动中当左上、下肢屈曲时,右上、下肢伸展,左上、下肢伸展时右上、下肢屈曲。 这里所说的上肢屈曲也可以理解为由于肩关节屈曲使上肢向头上方(前方)方向活动。 3)应用对侧上、下肢进行爬行的模式:爬行运动中只用一侧上肢和对侧下肢屈曲、伸展的活动来躯动身体前进的活动方式。 4)两上肢交替运动、两下肢同时向前迈出的爬行运动模式:爬行中两侧上肢进行交替地向前伸出运动,两下肢则见不到交互运动,而是用同时向前迈出的运动方式。 5)各种因素混合的腹爬运动模式:腹爬运动不符合上述任何一种运动模式,是一种难以形容的腹爬运动模式。 上述的5种爬行运动模式均为非典型的、未成熟的爬行运动模式。 6)四肢交互、对角线爬行运动模式:爬行方式是对侧上、下肢交互、对角线运动模式,是腹爬移动的成熟形式。即在爬行时,当头部和胸部向顺时针方向(例如向右)回转时,则左上肢屈曲,右上肢伸展→左下肢伸展→右下肢屈曲,与此同时骨盆向逆时针方向回转的运动模式。 这种运动模式是左右非对称运动形式,而且,躯干上部和下部回转方向相反,运动中同一侧上肢和下肢或接近或远离,而在对角线上的上、下肢则是在进行同一方向的活动。 以动物的运动比喻,马和狗等动物在缓慢地移动时就会表现为对侧上、下肢的交互运动形式,而在快走的时候则表现为相同肢体的左右对称运动形式。在人类,这种对称上、下肢的运动形式可见于新生儿在水中游泳时,由此可见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已经有相当的发育。 从力学的观点来看,这种对侧上、下肢交互、对角线的运动模式比同侧性左右对称运动模式和相同肢体左右对称运动模式的重心点高低地变动和重心向左右转换的变动范围均小,而且基底支持面积的变动也小,所以是一种姿势稳定的移动运动模式。 腹爬运动在正常小儿一般是7~9个月时出现,因为所叙述的6种腹爬方式,尤其是前5种在小儿的发育过程中持续时间较短,或者在有些小儿根本不出现,所以难以指出确切的时间规律。但是,上述所有的腹爬形式都是正常小儿可以出现的,千万不要认为是异常运动。 (3)四爬移动运动模式:当小儿发育至可用两手和两膝支撑的四点支持位时,首先是用髋关节外旋、外展的方式保持较大的基底支持面积,然后会在此体位上前后摇动身体,为体重移动做准备。 至9~10个月时,在此体位上的平衡和躯干回旋开始出现,之后髋关节的外展、外旋减轻,两膝靠近,基底支持面缩小,于是小儿就可以开始进行四爬运动,正常的四爬运动也是对侧上、下肢交互、对角线的运动模式。 (4)高爬移动运动模式:是用两手掌和两足支持身体,肩与臀抬至空间,用两手和两膝进行对侧上、下肢交互、对角线爬行模式。 高爬运动出现时间大约在小儿11个月时,这种爬行模式只在部分小儿出现,而且即使出现,持续的时间也不长。 大多数小儿的俯卧位运动发育是依照上述的(1)→(4)的顺序,但是也有一部分小儿与此发育顺序不同,可能有未出现背爬即开始腹爬,也可能有的在腹爬运动阶段,未经过上述的腹爬模式中的3或4等爬行模式而突然地、直接地就开始了交互、对角线的腹爬移动。 还有的未经过腹爬移动的过程而突然地就开始了四爬移动。所以,在评定小儿俯卧位移动运动的发育状态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可能发生的不同发育过程,正确地评定一个小儿的发育过程。 3.翻身运动模式 翻身运动也是移动运动中的一种,和向坐位转换运动同样,都是仰卧位和俯卧位上共同的移动运动模式。必须具有体轴回旋运动和四肢交互运动相结合等移动运动的因素才能完成这一运动。 所谓体轴回旋是指使肩胛带和骨盆带两者之间错开位置地回旋活动,体轴回旋存在于所有成熟的移动运动模式中。 (1)新生儿早期翻身运动模式:因为此期的运动功能尚未分化,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方式。 1)上半身出现回旋运动,但是下半身并不能回旋,因而身体不能成为侧卧位,所以很快又回到原来的仰卧位上。 2)肩胛带和骨盆带同时回旋使身体成为侧卧位,但并不伴有体轴的回旋,呈现整体的运动模式。 (2)不成熟的翻身运动模式:翻身运动需要上肢进行较大的旋转动作,还需要应用在下方的肘与肩抬起身体的动作。在小儿初期翻身运动中,上肢要大力度地摆动,随着这一摆动活动体轴稍做回旋身体就可以翻转过来,在此时体轴回旋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但是,此时期小儿尚不能自己控制翻身运动,也不能使翻身运动在中途停下来,所以在翻身时很容易从床上掉下去。 (3)成熟翻身运动模式:成熟翻身运动模式既可能从肩胛带扭转开始也可能从腰部或骨盆带扭转开始,而且在中途可以变换回旋的主导部位,可以停止于任何体位上,可以自由地变换体位。 小儿翻身运动在刚开始时期并不能向左、右两侧翻身,一般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只向一侧翻身,过一时期才能向另一侧翻身,有的小儿向一侧翻身后约需1个月的时间才能向另一侧翻身。 切记在评定小儿运动功能时不可忽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