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不同年龄阶段的治疗策略

发布时间:2021-3-11

根据生命周期障碍医疗的概念,应该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做到针对性的功能训练,为此,我们提供以下建议:

不同类型CP的治疗策略

1.痉挛型四肢瘫和重症痉挛型双瘫的治疗原则

(1)抑制全身屈曲模式:促进躯干的抗重力伸展和可动性和体轴内的回旋,增大患儿本身自发运动的量。

(2)抑制肩胛带外展的异常模式:促进两上肢内收、外旋运动。促进肩胛带周围和胸廓的运动功能,改善呼吸能力,调节生活节律。

(3)抑制髋关节内收、内旋和踝关节跖屈模式:促进髋关节的正常屈曲、伸展和外展与外旋运动、两下肢伸展位上负荷体重、两足底负荷体重等能力的发育。

(4)改善运动的内容与质量,从而提高患儿对姿势与运动变化的适应性。

(5)提高日常生活动作能力。

(6)预防挛缩和变形。

(7)注意提高视知觉和听知觉功能障碍。

2.痉挛型双瘫的治疗原则

(1)缓解髋关节周围和下肢的肌肉痉挛,抑制髋关节的过度屈曲,促进两下肢的抗重力伸展和体重在两下肢的移动。

(2)促进腰腹部肌肉的发育,增加其紧张度,防止以后步行时躯干向侧方倾斜和摇晃以及支持期的平衡能力低下。

(3)中度的痉挛型双瘫在进行某种活动时会产生病理性紧张性反射即联合反应,如在努力地进行抓物站起时、肘爬时,会增强两下肢痉挛和异常模式,治疗时应避免发生联合反应。

(4)预防变形和挛缩,尤其是髋关节和下肢。

3.痉挛型偏瘫的治疗原则

(1)促进两侧性活动,防止联合反应和患侧忽视。

(2)促进患侧躯干部和患侧上、下肢的支持功能、步行能力及患侧手的抓握能力等。

(3)需要抑制与促进的模式:

1)抑制患侧肩胛带和骨盆带向后方的回旋,促进其向前方突出。

2)抑制患侧躯干部的短缩,促进患侧躯干的可动性和支持能力。

3)抑制患侧上肢的屈曲和内收、关节的屈曲、拇指内收和所有手指的屈曲。促进患侧上肢向前方、侧方、后方的伸展,促进两手的正中位指向活动的发育及手掌对触觉刺激的敏感性。

4)抑制髋关节的屈曲、膝关节的过度伸展、尖足、足趾的屈曲。促进下肢的可动性和抗重力伸展活动及足底对触觉刺激的敏感性。

5)抑制健侧的过剩活动和代偿活动,促进患侧的活动性。

4.不随意运动型的治疗原则

(1)从抑制伸肌或屈肌痉挛入手,缩小肌张力动摇的幅度。

(2)促进获得头部、躯干、肩胛带的对称性和维持稳定地抗重力姿势能力。

(3)促进身体中枢部位的肌肉的同时收缩和对称性的发育。

(4)促进头部的控制能力和两手进行操作的能力发育。

(5)促进构音功能的发育。

(6)增强了躯干部和身体近位端的同时收缩活动,学习控制上肢的能力,以保证入学时的移动和交流手段。应用运动治疗援助患儿在学校和社区的日常生活动作。

(7)对不断变化的临床症状进行阶段性的评定,并确定相应的治疗目标和具体治疗手段。

5.共济失调型CP的治疗原则

(1)提高姿势肌紧张:

1)应用叩击、压迫、负荷体重等操作方法。

2)让患儿持续的保持一定姿势,使之获得肌肉的持续性收缩,尤其要在高重心体位上边提高姿势肌紧张边培养患儿注意力。

(2)促进平衡反应的发育:

1)在坐位、四点支持位、膝立位、立位及步行等抗重力活动中促进平衡反应,注意促进伴有体轴回旋动作的平衡反应。

2)在步行的过程中,要注意促进在狭窄支持面上的平衡反应。

(3)提高认知能力和智力功能。

(4)改善言语功能。

婴幼儿期(0~3岁)

(1)治疗场所:医院集中治疗的方式,建议在相对独立和安静的小房间中进行训练治疗。

(2)治疗思路:给于强化干预,尽可能地扩大粗大和精细运动功能发育的可能性。

1)对于患儿:以诱发基本的姿势、运动为主要目标。

2)对于患儿家长:予以支援,指导其对患儿的日常生活管理方法,将训练的效果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等。

(3)治疗策略

1)整体训练:

①促进运动发育,在患儿情绪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进行治疗训练;

②四肢负重训练:在相应时期进行四点支持位、膝立位和扶持立位上的上、下肢负重训练;原则是根据患儿运动发育情况尽早进行站立和行走训练,当然要在矫正异常姿势的前提下进行,注意抑制尖足、膝过度伸展和不随意运动等,可应用矫形器等。

③促进认知功能发展;在游戏中进行交流、认知的训练。即在治疗过程中要给予全方位的刺激。

2)日常生活中各体位的管理:

①卧位:原则是要保持颈部和躯干在同一直线上,避免脊柱变形和髋关节脱位。对不同的障碍采取相应的卧位,如双下肢强直伸展、交叉的患儿最好采取侧卧位,以伸展模式占优势的角弓反张患儿采取屈曲体位。

早期让患儿保持正确的半仰卧位,即保持头部、躯干、骨盆和四肢在正确位置上,这样可以使患儿有更广阔的视野,刺激认知功能的发育和社会性交流功能的发育。可以应用各种辅助器具保持患儿的体位,如三角垫、滚筒等。

②坐位:最好采用伸腿坐位,双下肢外展、外旋,可以应用坐姿矫正椅等。在床上坐位时尽量避免双下肢内收、内旋的W坐位。

③立位:原则是要保持颈部、躯干和下肢在同一直线上,可以应用踝足矫形器等辅助站立。

也可以应用站立架,最好是带轮子的站立架,这样不仅能矫形站立训练还可以方便患儿移动。

3)指导家长:如何抱孩子、如何给患儿洗浴、更换衣服等,使之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姿势,防止异常姿势加重。

学龄前期(3~6岁)

(1)治疗场所:采取在康复机构集中治疗的方式。

(2)治疗思路:持续的治疗与训练。

1)继续运动治疗,也可以在每天的集体活动中诱发正常姿势与运动。

2)预测患儿将来获得移动手段的可能性。

3)预防变形和挛缩(髋关节脱臼、膝关节屈曲挛缩、尖足等)

(3)治疗策略

1)通过运动治疗,持续提高肢体粗大运动能力;借助辅助器具及时进行站立训练和行走训练,例如应用各类矫形器、助行器、拐等。如果预测患儿将来不能获得步行能力,则要进行操作轮椅和从轮椅移动到其他场所(如厕、上床等)的训练。

2)通过作业治疗,提高精细运动功能,提高手的功能,进一步完善生活自理能力。

3)通过语言治疗,进一步提高言语和语言理解能力。

4)提高认知能力和交流能力,为入学和将来尽早融入社会做准备。

学龄期(6~13岁)

(1)治疗场所:采取在机构与家庭中治疗和训练的方式。

(2)治疗思路:为达到特定目标继续治疗与训练,保持已经取得的康复治疗效果。但是,要知道此期的治疗有一定界限,因为粗大运动的发育大体达到了发育的平台期,再进一步发育有一定困难。

(3)治疗策略

1)根据对粗大运动预后的预测确定和应用相应的移动手段,根据患儿情况分别应用步行、拐、轮椅等方式进行移动运动的训练。

2)即使不能步行也要使患儿取立位并维持之。

3)训练患儿上、下轮椅及移乘等,使之容易进行。

4)预防变形和挛缩:特别是脊柱侧弯等。

学龄期后(13~18岁)

(1)治疗场所:机构、家庭、学校和户外等。

(2)治疗思路:保持并稳定以前的康复治疗效果。

(3)治疗策略

1)以户外的功能性运动逐渐取代康复训练,如游泳、骑自行车等体育运动项目。

2)要对可能发生的运动功能下降有思想准备,并采取防止下降的措施。

3)康复目标的重点放在融入社会方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buaw.com/yfhl/10796.html s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广告合作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乘车路线:18路、112路、43路、30路、36路、45路 电子邮箱: lidekdfq@163.com
版权所有:痉挛性脑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