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微博
7月25日,这则曾经刷屏的《寻尸启事》被宣告作废。南京江宁公安通报:杀害女童的犯罪嫌疑人找到了,是女童的父亲和祖父。
真相来了,舆论炸了。杀人凶手竟是至亲之人,这令人心痛又愤恨的案件结果一出,在网络场域掀起了剧烈的讨论,激烈的情绪交织。
“这还是人吗?”
“请枪毙他们!”
“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
可怕的“至亲杀人猜想”竟然成了现实,案件的讨论被推至舆论浪潮的顶峰。伴随着案件真相的揭露,网友纷纷谴责女童的父亲和爷爷“没人性”、“重男轻女”,当地媒体紫牛新闻《南京无名女童身份确认,因是脑瘫,父亲和爷爷把她推下河》一文下,留言总数超过一万。
父子残忍杀人自然不值得同情,但这个事件仅仅是一个缩影,它折射出的是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批判和责骂这对父子的残忍行径之后,如何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我们要思考的还有很多。
视频来源:澎湃新闻
1
一场疑点重重的杀人案
这场杀人案,从一开始就显得疑点重重。6月25日,警方发布《寻尸启事》后,一直没有父母来认领无名女童。直到1个月后,7月25日,伴随着真相的揭露,遇害女童的形象和家庭状况逐渐清晰。脑瘫女童璇璇今年9岁。母亲生下她后离家出走,留给父亲抚养。女孩成长期间,主要是奶奶带回老家抚养,父亲和爷爷负责在外打工,提供养育和治疗脑瘫女孩的生活开支。直至今年,奶奶被查出癌症晚期,父亲和祖父瞒着奶奶,选择溺死女童。
现场物证中,女孩的书包里被装有两块4公斤的砖头,这两块砖头背负的是这对父子“杀人的重量”。在法律角度上,这对父子的行为是典型的故意杀人,故意杀人罪是中国刑法中少数性质最恶劣的犯罪行为之一。但这场“恶劣”的谋杀案却显得有些异常,孩子穿戴整齐,佩戴着玉佩,一点也不像一个生活在苦难家庭中的孩子。
在澎湃新闻连续几篇的采访中,从女童的奶奶和亲戚对于两位杀人帮凶的描述中,塑造出的媒介形象也和杀人犯的“残忍”有些自相矛盾。
“孩子爸爸杨某响一直比较疼爱孩子,并将其交由葛奶奶照看。”“小时候家人也带着她去过很多地方看病,当时总共花了大概有10万块钱,但都没能治好。因为孩子脑瘫这个事,妈妈也不想要,后来小舅子就和他老婆离婚了,离婚时还补偿了孩子妈妈8万块钱。那时候,孩子3岁,小舅子因为这事一直没成家。”
在重症的母亲和脑瘫的女儿这道选择题中,这个家庭选择了放弃孩子。但为什么祖父和父亲选择了最愚蠢的方式——杀人,来“拯救”一家人呢?这背后的原因,和这个家庭的苦难深刻相关。
2
一个无奈和悲哀的苦难家庭
对于这起案件,在相关新闻的评论区,点赞最高的评论是:“真想把你们的心挖出来看看”,点赞量高达2.1万。网络场域上,谴责杀人者是情理之中的行为,但是部分网友的指责已经变了味,让网络变成了情绪发泄的角斗场。私以为,在法律面前,这对父子的行为我们无法认同,生活再艰难,法律的底线不能洞穿。但在人性的弱点上,父亲和祖父也不过是被苦难折磨的凡人。
一场惨剧的发生不能脱离其产生的伦理情境。在评价这桩杀人惨剧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这个可怜孩子身上的标签:脑瘫。伦理情境包括着一次伦理行为所面对的客观条件、主观任务和行动抉择的组合。这场悲剧不仅仅是一次至亲谋杀,还包括着整个家庭难以负担起脑瘫女童的存活成本;包括着脑瘫女童无法独立,一辈子只能依赖于原生家庭等多重因素。
脑瘫不仅对孩子自身造成极大身心痛苦,对一个家庭的影响也可以说是沉重,甚至是毁灭性的。脑瘫女童璇璇被芜湖市二院诊断为智力二级,重度智力低下。这意味着她一生可能都难以自理,需要家人的照料,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生活。脑瘫孩子的悲剧命运,从出生就开始了,就像电影《被遗弃的松子的一生》里那句:生而为人,对不起。
而脑瘫孩子对于一个家庭究竟有多大的影响?知乎网友“托马斯刘”如此回答,作为一个脑瘫孩子的家长,即便夫妇两人都是毕业,收入尚可,但在疾病这个无底洞面前,他也无可奈何。“我能理解那种看不见未来的感觉,因为我经历过。”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更难在照顾脑瘫孩子和拥有正常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生存的艰难让人性在此刻变得难以评价,这背后是一个家庭的无奈和悲哀。因此,在批判父亲和祖父的杀人之恶时,也不能无视这个家庭遭受过的苦难。
在这场悲剧里,这个家庭既是凶手也是受害者,杀害小女孩给这个家庭带来的,不仅有法律的惩罚,还有他们一辈子消除不了的悔恨。小女孩的奶奶得知真相后开始不吃不喝,医院接受癌症治疗。在澎湃视频的镜头下,奶奶痛心疾首地拍打自己的脑袋说道:“现在鸡飞蛋打,整个家都散了”、“唉,我把儿子害死了。”
活着的人,也并不好过。这场悲剧里,整个家庭都是受害者。网友们愤怒的表达在情理之中,但只愿能少些戾气,多些理解。
图片来源于紫牛新闻
3
个案背后的社会症结
女童璇璇的事件并不是孤例。年,广东东莞的“慈母溺子”案轰动全国;年4月10日,哈尔滨男子李凤国杀害了脑瘫女儿李彦慧。这场悲剧只是一个缩影,更应该引起我们思考的,是其背后的社会问题。孩子的先天残疾是否可以避免?社会福利体系又该如何保障脑瘫患者乃至残疾人的权益?如何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从医疗科普角度看,及时的产检可以降低孩子有重大缺陷和疾病的概率,如果承担不起养育的责任,可以选择在孩子尚未出生之前选择堕胎。虽然残忍,但某种程度上,这是对孩子负责,也是对一个家庭的未来负责。
从社会保障的角度看,为何祖父宁愿杀人,也不愿求助于社会?寻求他人帮助呢?这背后或多或少有他们对于社会保障的不信任和失望。采访中有一个细节是,奶奶说:“想为孩子办个低保,搞个残疾证,却一直没有办下来。”直到孩子去世了,7月26日,这份迟到的“困难家庭证明”才开了出来。一家人并不是没有尝试向社会寻求帮助,只是最后的结局是无疾而终,让他们对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失去了信心。6月份曾经掀起舆论风暴的王凤雅小女孩诈捐门,背后显露出的,就包含家属和公益人士双方之间的不信任。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以及公信力的建立,是这个事件背后更为长远的问题。
在法律面前,女童的父亲和祖父应该得到应有的惩戒。与此同时,我们不是当事人,也无法切身体会他们的无奈和痛苦,与其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批判他们的恶,不如记住这场悲剧的痛,呼吁更多的社会救助力量,减少这令人悲伤的事情再次发生。毕竟谴责的话虽然在理,但是没有人能体会这个家庭的悲哀。
现有的媒体采访中,采访的视角主要集中在孩子的奶奶和姑父,暂未看到关于孩子父亲和祖父的采访。据女童姑父口述,孩子的父亲是正规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怎样的压力和状态促使他们做出了如此愚蠢和残忍的抉择?有关于案情的猜测太多,唯有等待后续对于这对父子的采访,来逐渐还原这个事件的原貌。
犹记得,脑瘫诗人余秀华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诗歌:
“对人生里经历过许多的人来说,生活的苦难用温情是解决不了的,必须以尖刻来对待这种尖刻才有效果。”最后,只希望奶奶能够好好地活着,希望这个孤独的小女孩,来世能少遇到点尖刻和苦难。
参考文献:
南方都市报:南京“9岁女童被爸爸和爷爷溺亡”案背后:脑瘫患儿家庭的苦与痛
辛源:在法律与礼俗、道德之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