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太阳只能是缓解手段,而非专业退黄途径!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出生28天以内),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 宝宝黄疸了怎么办? “不用管。小孩子刚出生,皮肤发黄是正常现象,过几天就好了。”有些“有经验”的老人总会这样说,管你什么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怕你不信,还会再丢一句:“我们那会儿带娃都是这样带大的。” 殊不知,大人“不用管”的做法,有的宝宝因此成为脑瘫,甚至死亡。 温州有位新生宝宝,出生的时候和其他宝宝一样,粉粉嫩嫩的,很招人喜欢。 但就在出生三天后,细心的妈妈就发现宝宝有异常:的脸上、身上、甚至手心都开始发黄。赶紧医院。 医院一查,孩子的胆红素已经达到了18mg/dl(毫克/分升),重度黄疸,需要马上住院,不及时治疗可能造成的后果。 从诊断室出来,孩子奶奶就做了主心骨:“黄疸不用治,让孩子黄两个月,自己就好了。”坚决把孩子带回了家。 过了一天,宝宝开始抗拒喝奶,哭闹中甚至开始尖叫,身上也偶尔抽筋,最严重的是出现了惊厥,背部和颈部异常弓起,眼睛转动或抽搐。医院。 这回,奶奶终于同意住院治疗。但是孩子体内的胆红素,已经高达30mg/dl(毫克/分升),情况已经非常危急。 经过抢救,宝宝的命保住了,但是已经出现了胆红素脑病——血液中的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部,给神经系统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孩子脑瘫了,可惜一切都晚了。 新生儿黄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除了让宝宝变“黄”以外,严重的还会损伤大脑,引起胆红素脑病,出现精神萎靡、厌食、易激惹、惊厥或角弓反张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十个娃儿九个黄”,做父母的几乎都和新生儿黄疸“交过手”。 当自己亲眼看着白白嫩嫩的宝宝变成黄孩儿的时候,妈妈们的心中总是不免有点慌。 好几天了还是黄,到底什么时候才能退干净? 有人说多给宝宝喂糖水就好了,真的管用吗? 婆婆怪我说宝宝黄疸都是母乳喂出来的,非要换奶粉,我该听她的吗? 退黄大战中,各式谣言与真理齐飞,砸得宝妈们晕了头。面对新生儿黄疸,如果找对了方法,退黄不是难题,怕就怕不小心掉进坑里,越退越黄。 退黄“偏方”莫轻信 小心踩进五大雷区 雷区一、都是母乳惹的祸 专家认为要把其他造成黄疸原因都排除,才能说是因为母奶造成黄疸。 如果指数超过20mg/dL,可以暂时停止喂母乳,用宝宝奶粉辅助。如果在48小时之内黄疸改善再重新喂食母乳,胆红素可能会稍微回升2-4mg/dL,对宝宝不会有影响。母乳所产生的黄疸,大约会在1-3个月内完全消失。 如果证明是因为喂食不足所产生的黄疸,妈妈必须要勤喂食物,因为乳汁分泌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勤吸才会刺激分泌乳激素,分泌的乳汁才会愈多,千万不要以为宝宝吃不够或因持续黄疸,就用水或糖水补充。 但还是要观察宝宝后面的情形变化,如果黄疸退了又升高就绝对有问题,医院检查。 雷区二、多喂水和葡萄糖水、多排尿可以退黄 喂水和葡萄糖是非常不推荐的,它弊大于利。 对于小宝宝来说喝白开水和葡萄糖水会胀肚子,导致吃奶量减少,使胆红素通过大便排出减少,反而不利于黄疸消退。 另外,还要时刻地观察宝宝日常生活。只要觉得宝宝看起来愈来愈黄,精神及胃口都不好,或者体温不稳、嗜睡,容易尖声哭闹等状况,医院检查。 雷区三、茵栀黄退黄效果杠杠的 茵栀黄堪称一代“退黄神药”。以往只要宝宝出现了黄疸,常用各种茵栀黄制剂,如茵栀黄注射液、茵栀黄颗粒、茵栀黄口服液等,基本“药到病除”。 年8月3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发布公告要求修改茵栀黄注射液的说明书,项明确:新生儿、婴幼儿禁用 与其说茵栀黄是“神药”,不如说它是“泻药”。因为茵栀黄口服制剂退黄的真相,就是引起宝宝腹泻,通过大便将胆红素排出体外,从而起到退黄效果。 然而,一天多达十几次的腹泻,不仅让宝宝肛周皮肤发红破溃,还会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影响生长发育,实在用不得! 雷区四:宝宝黄疸,不能打疫苗 宝宝的第一针疫苗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绝大多数宝宝都可以接种。 第二针疫苗在1个月左右进行。此时,大部分宝宝的黄疸已经差不多消退了,如果情况良好,没有其他并发症,是可以正常接种疫苗的。 若宝宝是某些疾病引起的病理性黄疸,且比较严重,可能就需要先查找黄疸的原因并进行治疗,再延后打疫苗。 黄疸对宝宝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其程度和高危因素,如果存在高危因素、黄疸加重快、程度很高就需要及时干预,这些都需要医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综合判断。情况严重时,家长不要自行判断,要尽早咨询儿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