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在六一儿童节后的第一天,小喜探医号携手河南中医院、河南医院,进行了一场大型儿科系列讲座。 7个粉丝群,+粉丝同步直播,马丙祥、冯刚、翟文生、宋桂华4名儿科界大咖,分别针对家长们比较关心的6个问题给粉丝们进行科普讲座。 这一次,又刷新了小喜探医号的纪录! 所以,特别感谢专家们在百忙之中,利用休息时间支持我们的活动!尤其是马丙祥教授,上午门诊结束就已很晚,接着就马不停蹄地准备下午讲座内容,他和他的团队专家,真的值得我们点赞! 同时,在这里也要感谢小喜探医号的志愿者们,正因为有了你们,我们这么多的群才能有条不紊地直播。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的支持、信任和鼓励! 近四个小时的讲座,干货太多,所以,这次小喜分别整理出了三篇内容,逐次推送。今天,就马丙祥教授的讲座进行了整理,想学习的亲们赶紧往下看! 1 孩子肌张力高需要治疗吗? 近几年,肌张力高成了家长们很关心的话题,比如家长带孩子体检、或者打预防针的时候,孩子一旦有握拳、尖足的表现,就会被说是肌张力高。 那么,孩子肌张力高究竟用不用治疗?肌张力高是不是就代表孩子有脑损伤?让我们一起听听马丙祥教授怎么说…… A.啥是肌张力? 一说起肌张力高,很多家长就会跟脑瘫联系在一起,其实大可不必! 先让我们一起跟马丙祥教授了解一下什么是肌张力? 肌张力其实就是肌肉的紧张度,只有肌肉维持一定的紧张度,人们才能维持正常的姿势,以及进行运动,如坐、站、行走等。再形象一点讲:人的肌肉就像弹簧一样,肌张力,就是这根弹簧的松紧程度,肌张力高,就是弹簧很紧,“不容易拉开”的情况。 B.孩子不同阶段,肌张力不同 马丙祥教授介绍,不同月份的婴儿,孩子的肌张力也不同,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判定孩子的肌张力高低。 比如,一般刚出生的宝宝肌张力偏高是很正常的,这个阶段孩子拇指内收、握拳都是很正常的,不能因为这一个表现,就断定孩子肌张力高。但如果5个月之后,孩子这种情况还没有改善,家长就应该警惕了。 “孩子肌张力有一个发展、发育的过程,尤其正常的婴儿期的宝宝,一般都会经历两个屈曲期和两个伸展期,然后肌张力到1岁左右逐渐平衡、协调。” 宝宝出生后到2个半月,肌肉是偏紧张的,俯卧时腿程屈曲状,手握拳,这个时期就是第一屈曲期,2个半月~4个月之间,宝宝头也能抬离床面,小胳膊、小腿渐渐伸展直了,肌肉逐渐松弛,这个阶段就叫第一伸展期;4个半月~6个月,宝宝仰卧位,腿会老是翘得很高,头往上抬,这个阶段又叫第二屈曲期;6个月~8个月,宝宝处于学爬行阶段,屈肌肌张力减弱,这又到了第二个伸展期,然后肌张力到1岁左右逐渐达到正常。 所以,一定要正确对待肌张力高的问题。“足月正常的宝宝,一般来说1岁之前,肌张力都是在不断的变化,月份越小的孩子紧张性越高,随着长大渐渐达到平衡。” C.家长要正确认识肌张力问题 肌张力增高,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正常的肌张力变化,是生理性肌张力增高,而且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生理性的肌张力增高。 但家长究竟该如何判断孩子是不是病例性肌张力增高,马丙祥教授给了一些辨别方法: (1)跟同龄孩子相比,宝宝大运动发展滞后。比如,5个月后,手还呈握拳状,不主动去抓东西;10个月后,站立时脚还呈交叉状、脚尖站立;会走路时,用脚尖走等。 (2)排除暂时性肌张力增高或反射性肌张力增高后,感觉孩子身体有不同寻常的僵硬。排除暂时性肌张力增高或反射性肌张力增高后,感觉孩子身体有不同寻常的僵硬。比如孩子两只胳膊总是向后背伸,或者是屈曲不伸展,如果强制牵拉举过头顶,他就会感到疼痛而大哭不止。当抱他起来的时候,他的双腿直直的不踢蹬,并且会交叉起来。这个时候,家长就要注意了。 D.肌张力高≠脑损伤 因为对肌张力高的错误认识,导致很多家长误以为肌张力高就代表孩子有脑损伤。这个观念是非常错误的。 脑损伤的孩子一般都有肌张力高的表现,但肌张力高并非脑损伤。 “对于脑损伤的评估,家长自己是不好判断的,即便是专家,也要通过病史询问、望诊、触诊、肢体关节活动等,几次反复检查,才能做出综合评定。” 马丙祥教授说,情绪和环境对宝宝肌张力影响也很大,比如哭闹、天气寒冷都会造成宝宝肌张力增高,所以,仅从宝宝短时间处在陌生环境紧张状态下的一次检查是不能判定脑损伤的,专业的检查都会在宝宝精神状态好的情况下反复多次进行检查,才能最终确诊。 作为宝宝最亲的人,家长们一定要格外注意孩子的发育异常情况。比如听力的异常、视力的异常,以及生长发育有没有迟缓。 马丙祥教授表示,家长首先要了解宝宝孕期到出生后,有没有脑损伤高危因素。比如孕期妈妈是否经常接触有害物质、是否长期用药,孕早期有没有先兆流产、感染,宝宝出生是否属于早产、低体重,出生后有没有严重黄疸、窒息等等,如果存在这些情况,最医院体检,观察宝宝情况。 2 孩子比同龄孩子发育落后,就是发育迟缓吗? 在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当中,有的孩子走路早,有些孩子走路晚,有些孩子会说话的早,有些孩子会说话的晚,这中间有个体差异的问题,但也有病例上的问题。 马丙祥教授针对如何辨别孩子发育迟缓,给家长提个醒儿! A.比同龄孩子落后三个月以上,家长要注意 宝宝出生后,很多家长会经常拿自己的孩子跟同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怎么比我们长得高?别人的孩子会走了我们怎么还不会走? “一般来说,如果自己的孩子比同龄的孩子落后1个月到3个月,这真是个体差异的问题。比如,有的宝宝1岁就会走,有的1岁3、4个月才会走,这并不代表孩子就是发育迟缓。”马丙祥教授说。 一般比同龄孩子落后3个月以上,才会被认为是发育迟缓,如果仅落后1个月到3个月,这可能是孩子个体差异问题,家长不需要太过紧张。 所以,家长真的不需要太纠结于“别人的孩子比我的孩子强。” B.不要被“贵人语迟”骗了 想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真的发育迟缓,首先要明白正常孩子的发育规律。如果确实比同龄孩子落后很多,那家长还是要足够重视的。 临床上有些家长,因为孩子是早产儿,觉得就应该比正常孩子发育迟缓,以至于到孩子两三岁,发育落后正常孩子很多才来就医,错过最佳治疗期。 还有一些家长常说“贵人语迟”,觉得孩子越晚说话越好,说明孩子以后富贵。其实这也是完全错误的理解。 马丙祥教授说,很多说话晚的孩子,尤其都两岁了,还不会叫“爸爸、妈妈”,语言发育落后这么多,家长一定要重视了,医院排除是不是听力、智力,或者自闭症的问题。 说到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在看孩子没有发育落后情况时,不仅看他走路、翻身等大运动方面,还要看他的精细动作,比如听力视力反应、言语发育、咀嚼吞咽等有没有表现异常的情况。 家长毕竟不是专业医生,如果发现宝宝有这些方面异常现象,最好找专业的医生进行系统检查。 PS:如果大家还有关于肌张力高或孩子发育迟缓的问题,请